
医家,所详者天人一原之旨,所明者阴阳迭乘之机,所究研者气运更胜之微,所稽求者性命攻荡之本,所上穷者寒暑日月之营运,所下极者形气生化之成败。医者,保民之性命,握生杀之权,可不慎欤?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总 论
- 对重要条文、方药及注文,读熟或背诵,并要加强理解,能抓住主证,识别兼证、变证、挟杂证、类证,做到胸有成竹,临证运用才可能得心应手。为弄通本意,古承中医学堂认为还当与《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著作合参,以避免望文生义,曲解原意。
- 紧密结合临床:学习中医,应特别注意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只有将其理论与方药通过亲身的实际运用,才能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也才有可能进一步发扬与创新。
- 参考名注:适当阅读注家的著作,是深入学习所必须的。他们或以经解论,或以证解论,或以法解论,或以方解论,或以气化学说解论,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值得学习。然于众说纷纭处,又当通过独立思考,择善而从,不可囫囵吞枣兼收并蓄。
分 论
中医基础理论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程士德中医基础学讲稿》
《类经》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卫生宝鉴》
《张氏医通》
《杂病源流犀烛》
中医诊断学
《费兆馥中医诊断学讲稿》
《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
《中医诊法精华》
《诊家枢要》
《濒湖脉学》
《四诊抉微》
《三指禅》
《舌诊研究》
伤寒论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伤寒论临证发微》
《伤寒论条辨》
《伤寒来苏集》
《伤寒贯珠集》
《伤寒论浅注》
《伤寒杂病论集注》
温病学
《温病医论医话精选》
《孟澍江温病学讲稿》
《张之文温病学讲稿》
《温疫论》
《温病条辨》
《温热经纬》
《温病论衡》
《温热论》
中药学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
《颜正华中药学讲稿》
《现代实用本草》
《本草经集注》
《珍珠囊药性赋》
《本草思辨录》
《本草正义》
《雷公炮制药性解》
方剂学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中医治法与方剂》
《方剂口诀浅释》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古今名医方论》
《医方集解》
《种福堂公选良方》
《汉方简义》
内科学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
《姜良铎内科方药心得》
《商宪敏内科方药心得》
《医林指月》
《医学衷中参西录》
《红炉点雪》
《刘河间医学六书》
《医宗金鉴》
外科学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刘涓子鬼遗方》
《外科正宗》
《外科大成》
《外科医镜》
《外科要旨讲义》
妇科学
《沈绍功女科临证精要》
《尤氏女科临证心悟》
《陈木扇女科临证辑要》
《济阴纲目》
《沈氏女科辑要女科经纶》
《妇科玉尺》
《傅青主女科》
《妇科知要》
儿科学
《郑启仲中医儿科用药经验》
《王芳霞儿科临床经验撷英》
《黎炳南儿科经验集》
《钱氏小儿药证直诀》
《幼幼集成》
《幼科要略》
《幼科条辨》
《幼科刍言》
针灸与推拿
《针灸经纬》
《郑氏针灸全集》
《董氏奇穴实用手册》
《针灸甲乙经》
《针灸资生经》
《针灸大全》
《针灸大成》
《子午流注说难》
中医病案分析
《现代名医证治丛书》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侣山堂类辨》
《医学读书记》
《医医病书》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总 结

